从从茂密的茶树生长在那里,静默无语,却又是活的化石,真实地见证着猴坑历史的变迁。经历十几代人的努力,山村里飞出了金风凰,偏远的山村实现了经济腾飞。猴坑牌猴魁与六百里猴魁,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跻身“中国茶企百强榜”,不仅走出了黄山飞出了安徽,硬是打进了国际市场。凭借地利优势,更凭借猴坑人打造中国一流茶企的雄心壮志,太平猴魁,这个一度迷失的瑰宝,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猴坑,黄山东北隅一个小山凹,就是这个只有百余人的古村落,却为人类提供了举世无双的绿茶之王。
2011年与2012年,猴坑一季春茶的人均收入分别高达20万元与26万元,创造了安徽甚至全国村民组年人均收入最高的纪录。当然,这些成就得益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黄山区历届政府都高度关注猴魁品牌,鼎力支持猴魁茶产业发展,在全市率先出台《黄山区2010-2020年茶产业发展规划》,区财政每年拔付专项资金激励茶产业发展。太平猴魁的种植面积已从核心产区不断向周边乡村辐射,延伸到几个乡镇几十个行政村,使全区6万茶农都沾了猴魁的光。作为核心产区的猴坑人更是心智聪慧, 20世纪90年代末,为维护猴魁品牌,本着“地域大力保护、核心重点保护”的原则,猴坑村民自发制订《村规民约》 ,并与当地派出所制订《警民共建》等条约,春茶期间,村民主动组织人力保护生态,保护品牌,保护茶园,禁止任何人将外地鲜叶或干茶运往猴坑加工销售,引起外界的热切关注,被誉为“猴坑模式”。
猴坑模式,是猴魁茶业走向成功的经验总结与升华。猴坑模式的内容博大精深,方法随机应变,效果逐年显现。其经营模式主要体现为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十基地+农户。推介模式的精髓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务实宣传,产品说话。销售模式中主要实施直销、加盟、联营等多措并举。文化模式的着力点就是打造品牌。当今的茶叶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广告战、促销战、价格战打得焦头烂额,但茶叶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品质的竞争,没有过硬的品质作后盾,是不会得到消费的认可,这是市场法则中的金科玉律。
有人说:猴坑出产的太平猴魁是个怪物,不喝不知道,一喝就上瘾。其形状、口感,韵味,功效……远远超出为人感知天时地利的范畴,笼罩在猴魁身上的神秘面纱至今仍未揭开。近年来,猴坑通往三合码头的道路已硬化,横跨太平湖的芦溪坑大桥贯通,原先由黄山区甘棠城区到猴坑须坐40分钟的车,乘40分钟的船,走40分钟的路,现在乘车直达猴坑只需要60分钟,猴坑的道路通畅后,时空距离缩短了一半,加上外围的蓝水河已辟为景区,旅客漂流也趋热火。猴坑的交通条件得到彻底改善,许多茶商撇开茶企直接进入茶农家庭甚至茶山采购,每到春茶季节,仅有百余人的小山村,外地客商涌入千余人,那繁华程度宛如香港的车水马龙。许多外地客商专程前往猴坑蹲点收购,茶叶刚烘干,无论价格多少,就被打点包装挑下山。
近年来,全国名优茶普遍滑坡,而猴魁核心产区茶叶仍然销售一空,说明太平猴魁真正得到社会的公认,经受住市场的严峻考验。正因为猴魁的超异出众、卓尔不凡,才造成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以猴坑到三合道路拐弯山嘴为界,深山猴坑的茶价几干,而浅山三合的茶价却是几百,差距十倍。
由于猴坑的小环境值钱,同时也造成猴坑寸土寸金的特殊问题,许多茶企都想方设法在猴坑猴岗弄一块哪怕是几十棵茶树作“基地”撑撑门面,哪怕只有“巴掌”大的地皮也开垦种茶。好在这种现象引起区政府的警觉,茶企也自觉意识到保护猴魁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毁林种茶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正因为如此,猴坑村被评为“2015全国生态文化村"。
提示:请认准猴魁官网,快速购买>>
小谢手机和微信:13955960961(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送野生猴魁试吃装)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下一篇:茶行业的跨界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