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猴魁 > 太平猴魁百科 > 太平猴魁历史 >

太平茶商谱写的徽茶天下

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太平茶,得以走出大山走向南京、武汉、镇江等大中城市甚至漂洋过海,完全是太平茶商阁天下的汗马功劳。捋一捋太平茶商史无不令人振奋。忆想当年,太平茶人走出大山纵横海内外,以“微骆驼”的精神艰难创业,终究成就了中国茶史上一段经典传奇。他们那艰辛而又成功的创业历程,平凡而又辉煌的人生实践,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教材,可从中看到中国市场经济最前沿的风景;饱览市场风云,领略商场之道;也可以从中看到带着泥土芬芳的农民走出茶园融入都市,迈入更加广阔的天地,在鸢飞鱼跃中改写着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家乡的面貌;更让我们从中汲取人生的精华,启迪思想,激励奋发,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进而高掌远拓,演绎精彩的人生。

生在徽州,前世不修,十六七岁,往外一丢…....

这首传唱于太平茶乡数百年的民歌至今仍深深地烙在人们的脑海里。正因为缘于此,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太平茶,得以走出大山,闯荡南京、武汉、镇江等大城市甚至五湖四海,使太平猴魁得以华丽转身。

行商看路,坐贾看铺。想当初,在交通极为不便的皖南深山腹地,太平茶人走出大山,纵横海内外,完全是以“微骆驼”的精神自强不息,艰难创业,终于成就了中国茶史上一段经典传奇。他们那艰辛而又成功的创业历程,平凡而又辉煌的人生实践,本身就是一部鲜活的教材,可以让人们从中看到中国市场经济最前沿的风景;饱览市场风云,领略商场之道:也可以让我们从中看到带着泥土芬芳的农民走出土地,融入都市,跃入更加广阔的天地,在鸢飞鱼跃中改写自己的命运也改变家乡的面貌;更让后人从中汲取人生的精华,启迪思想,激励奋发,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进而高识远度,演绎精彩的人生。

唐代太平有茶,是为山茶。山茶不是名茶,从山茶到名茶,其中必须依靠“商”之媒介。商,使山茶横行天下,并为天下人所接受,才能使得山茶摇身变成名茶。

太平茶并非自种自食的小打小敲,而是作为一种支柱性产业加以经营。因而,捋一捋太平茶商史,完全可以说,太平茶业的历史多长,茶商行走的道路就有多长。岁月虽然远去,遗痕经久难绝。今天的太平留有昨日的经茶痕迹,犹如雪花俯首皆是。

当时太平众多茶商就纷纷前往上海、南京、扬州、镇江、武汉、济南、南昌、福州、沙市、芜湖等地开设茶庄,欲将太平猴魁展现在世人面前。清光绪至民国年间,太平旅外茶商开设茶庄茶号有史料记载的就高达58家,加上未作记载的旅外茶商则更多,当时在南京就有“十个茶商开店面,七个来自太平县”的说法,以致长江各大码头盛传“无太不出名”之口碑。太平茶商大多春出冬归,称之为“雁民” 。那个时候,翻山越岭,路途遥远,往返一次少则月余,多则一年半载,为了能将家乡的茶叶推介出去,他们历尽艰辛却在所不辞。

相传曾有“苏百万”之称的茶商苏成美去上海时,虽身有路费,但他只买饭,不买菜,途中只有家中带去的两把五香豆,按其行程天数计算,每餐仅有几粒五香豆作菜肴;一只咸鸭蛋还带到了上海。

早在唐天宝年间,太平人就把建茶亭以利行人作为一种行善积德之举: “捐资自数十百金至万余金者时不乏人,后置由以资修,修治道路,崎岖修砌,建茶亭置茶点日夜灯,以利行人,皆俗之最厚处。”行善之人多在山岭关隘或路口要津建茶亭、设茶棚,供过往行人休憩解渴。直至上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山区交通环境的改善,这个传统才渐渐消逝。

《中国古代茶叶全书》记载: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造“太平嘉瑞"茶,呈文示谕,枪锐旗扬,浩气长存。

原太平县与歙、旌、黔、泾等县相毗邻,地少山多,经商者众,久之“从商者日渐得法。”时至清中叶,太平茶商已异常活跃,长江沿岸的汉口、安庆、南京、镇江、扬州、上海等地无不留有太平茶商的踪迹。由此可见,太平茶叶与茶商之盛。

南京,历来是“青、石、太” (青阳、石埭、太平)皖茶专销的市场,特别是太平尖茶曾在金陵走俏。读书寻静处,营商找闹市。其时,太平茶商对外销售有南北两条线路:南路经屯溪沿新安江销往杭州、上海等地;北路由泾县沿青弋江到芜湖,然后下长江抵南京,再销往镇江、扬州、北京等地。早在明代就有太平尖茶在南京销售的记载,如《儒林外史》中就有“上好茶的雨水毛尖茶”的描写。

太平茶商在南京茶叶市场十分活跃,以太平茶商为主成立了南京茶叶公会,还设立了太平会馆。《白下琐言》载: "金陵五方杂处,会馆之设,甲于他省,太平在甘雨衣巷。”

根据有关资料与耄臺老人的回忆,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又有更多的太平茶商到南京开设茶庄,最多时太平人在南京开设茶店与茶庄超过60家,年销售太平茶叶2万余担,最著名的有“江南春”、 “张元大”、“太平春”和太平茶叶公司等店、庄、行、公司。而这些店大多为太平湘潭乡、三门乡等地茶商所开,且专营太平茶叶。当时就有“十个茶行九徽商,七个来自太平乡”的说法。

太平茶商为何以专营太平茶叶而常盛不衰,这里不能不提及“三春”茶叶店和太平茶叶公司。“三春”茶叶店,却是清末民初南京街面上专营太平茶叶的长春店、和春店、同春店的合称。清同治三年(公元1863) ,叶任庵弃船上岸,在南京开设叶长春茶号,专营太平绿茶且生意兴隆,随后又接二连三地增设了“叶和春”、“叶同春”茶店,并雇佣店工六七十人。至民国八年间,叶任庵的“三春”茶叶店业资已达几十万银元,其中流动资金达十余万银元;以致南京茶市每年开秤面市都必须请“三春”店到场方可开价,可谓垄断一方。太平茶叶公司创办于1946年,由太平茶商孙雪岩在南京健康路成立,以经销太平猴魁而出名,以优质的茶叶和诚信经营受到南京广大市民喜爱。每年新茶上市前,店主亲自带人回乡进山收购茶叶,以保证质量。由于产地不同,茶叶迥异,所以太平猴魁又有湘魁、颜魁、猴魁之分。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太平茶叶公司还雇佣工人从收购的成茶中,挑选枝头整齐的幼嫩尖茶单独包装出售,成为金陵市场的抢手货。这也是太平猴魁走俏南京以及长江沿岸各大商埠的又一原因。得益于旅外茶商的不懈努力,太平猴魁之魅力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赏识。以致于金陵等地居民都以喝到太平猴魁为时尚。太平旅外茶商的生意也越做越顺、越做越大。

古城仙源,向为县治,从唐天宝四年(公元745)治县至清末,仙源境内先后修筑了十多条连接宁国府、歙州府、池州府及各县的古道,仙源成为皖南重要的商贸集散地。清嘉庆《太平县志》载:明末清初,全县人口25万,仙源城内近2万。全县有300多家商铺,仙源城内街巷20多条, 200余家店面与作坊。茶店毗邻,茶香不绝,商风浓郁,该是当然。

太平茶当时的内销均由茶号、茶庄(俗称茶叶店)经营。茶庄除门市零售外,还代外省茶商收购毛茶极其副茶。民国至1956年,县境有茶号、茶庄、茶行40余家,其中义泰茶行、礼记茶行、地记茶行,年加工销售量达100吨以上。境内绿茶主要运销北京、上海、南京、扬州、武汉、济南、南昌、福州、沙市、芜湖和东北各地。

提示:请认准猴魁官网,快速购买>>

小谢手机和微信:13955960961(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送野生猴魁试吃装)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请致电:139-5596-0961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