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猴魁 > 太平猴魁百科 > 太平猴魁历史 >

关于猴魁创制的四个版本到底哪个是真的?

太平猴魁是何人创制?命名的文化内涵又是什么?由于史籍没有明确的记载,导致民间的说法众多,每个茶人尤其是茶企都有自己的版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就创制人摆出可信度较高的几说,即猴村茶农集体创制、猴坑茶农王魁成首创、茶商不断筛选而成、猴坑茶人方南山也是创制人。客观分析,太平猴魁是猴坑及邻村茶农集体创制的丰硕成果,肯定也涌现出一些杰出的代表人物。太平猴魁的命名,太平二字肯定是当时的县名,猴字指此茶与猴有关,这两处的争议不大,然而魁字呢?有人说单指茶叶的魁伟,是尖茶中魁首;有的说另一层意思包括取“王魁成”之“魁”字,承认此说者等于承认王魁成是首创人.由此看来,这个历史之谜有待于探索与发现。

茶,天赐之物,不是什么地方都长出好茶。只有山清水秀、环境适宜,品种优良,才能出产好茶。太平猴魁叫响海内外,肯定有一段极不平凡的经历,它的诞生问世不是偶然的,而是历经茶圣陆羽笔下的上睦茶、临睦茶,以及后来的翠云茶、尖茶、奎尖、魁尖等孕育过程。

据黄山区志记载: “太平猴魁创制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 。”但在整本志书中找不到“太平猴魁创制于1900年”的出处。作者仔细查阅了《乾隆太平县志》 《嘉庆太平县志》等多部太平史志,也没有见到任何佐证材料。为此,作者询问过《黄山区志》茶叶章节的执笔人与志书的执行主编,猴魁创制标明1900年,有何依据?当事人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向太平茶叶专家讨教,也没有得到明确答复。

在猴魁茶史研究犯难之际,作者想到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苏轼,曾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送其长子苏迈赴任经油口,撰写了一篇著名的游记《石钟山记》 。文章通过对石钟山命名根据的探求,说明要想了解事物的真相,必须进行实地考察,既不能轻信别人的结论,更不能主观臆断。大学者苏轼在文章的最后段写道: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5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 i笑李勒之陋也。”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着实令人景仰,也使后人受到启发。

太平猴魁究竟创制于何时?黄山区志记载:猴魁创制于1900年,然而,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那么创制于什么年份才准确呢?

《黄山区志》记载:清末,乡人郑氏在南京开设茶庄,每年均到下三门设摊设站,收购毛茶。他为打出品牌,多赚利润,收购七成干的茶叶,雇工将尖茶中枝头大小整齐的一芽二叶拣出特制,单独包装,冠以“魁尖”,在南京等地高价出售。因其品质超群,深受嗜茶者青睐,获利颇丰。后猴坑茶农王魁成(人称王老二)由此受到启发,遂在凤凰尖浮水宕高山茶园试行分期采、分批制,专采壮而嫩的一芽二叶,精制出“王老二魁尖” (时价每斤2.4银元,高于般魁尖50%) 。其成茶取兰花形,色香味俱佳,居尖茶之魁首。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 ,新明三门茶商刘敬之购“王老二魁尖”数斤,为标明出处,体现品质,取猴坑之“猴”字与魁尖之“魁”字,又曰兼顾王魁成之“魁”字,再冠以太平县名,组成“太平猴魁”,送南京“南洋劝业会场”和农商部陈列,获优奖。

在没有其它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出现之前,还是要考虑官方区志的权威性。《黄山区志》说得很清楚: “太平猴魁”名称首次出现的时间是1912年, 1900年只出现“魁尖”。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900年创制“魁尖" , 1912年, “太平猴魁”命名。

太平猴魁又是何人创制?史籍虽无权威记载,但民间的说法却不少。剔除民间传说,真名实姓的讲得有板有眼的出现几种说法:一是猴村茶农集体创制之说,认为猴村地区茶农经反复研制,世代锤炼而成;二是猴坑茶农王魁成首创之说,持此说者较多,并认为太平猴魁名称中的“魁”字就是取自王魁成的魁字,而非“太平魁尖”的魁字;三是茶商不断筛选而成之说,其筛选者,为世代茶人,居住于狮形尖下的猴坑人方先柜、郑守庆等;四是猴坑茶人方南山也是创制人之说。

太平猴魁到底由何人创制?

太平猴魁由何人创制是猴魁茶史上一个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深入研究探讨。既然史籍无明确记载,民间说法有几个版本,究竟哪个版本接近真实?不妨逐个解读这些版本。

第一个版本:

千百年来猴村茶农集体研制的智慧结晶。在太平猴魁定名之前,茶农主要生产尖茶。乾隆元年(公元1736) 《江南通志》有“太平龙门产翠云茶,香味流芳”的记载。经专家考证后认为,翠云茶后来演变成尖茶,清后期尖茶再演变成魁尖,又称奎尖,分魁尖、贡尖、天尖、地尖、人尖、和尖、亭尖、泰尖、贞尖等9个等级。在此基础上,经茶农们反复研制与提炼,最终形成猴魁。

第二个版本:

猴岗茶农王魁成(公元1861~1909) ,因在老家兄弟中排行第二,人称“王老二”,猴魁由他首创。持此说者较多,并有史料佐证。家住猴岗的茶农王魁成具有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尤擅茶叶加工,且思路敏捷。清光绪中后期,太平人在南京、扬州、武汉等地开设的茶庄、茶店、茶号、茶栈上百家之多,太平茶叶十分抢手。当时在南京开设茶庄的郑氏在新明茶区设立茶叶收购站,为增加品种,提高产品档次,赚取更多的利润,他专门请茶工对收购的尖茶进行分拣,将大小整齐的芽头单独拣出,投放市场获得成功。精明的王魁成受到启发,认为与其在成茶中挑选,不如在采摘时就开始精挑细制。于是他在海拔709米的凤凰尖浮水宕高山茶园,挑选既壮又嫩的一芽二叶精心制作,称为“王老二魁尖”售于市场,一炮打响。王魁成属于对尖茶工艺进行革新改造的杰出茶人,对于猴魁的形成贡献极大。太平猴魁的命名,其中的“魁”字,不能武断地说与王魁成的“魁”字没有关联。

第三个版本:

茶商不断筛选而成。其筛选者为世代业茶者,譬如,猴坑公司董事长方继凡的四代祖方先柜、六百里公司董事长郑中明的四代祖郑守庆等,都是当年的茶人与茶商。这些先辈在长期种茶、制茶和售茶的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创新,逐渐丰富和改进着茶叶制作工艺和经营理念,最终形成太平猴魁。

第四个版本

猴坑方南山先生也是猴魁创制人。方南山(公元1871~1941) ,私整造就的儒商,为茶事终身未娶。青年时期与侄儿方先柜、方先富及方德苟等以猴坑狮形尖为试验基地,历经反复试验,最终研造出极品之茶猴魁, 1915年携自己研制的太平猴魁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举夺魁。

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的版本,但可信度均不高。究其原因是时间久远,事实淡忘,代代口传,甚至以讹传讹,使真实模糊不清,加上部分猴魁茶企出于宣传促销的需要, “研究”各自族谱得出许多不同的“成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弄得鱼目混珠,令人雾里看花。作者认为,太平猴魁是猴坑及邻村的茶农集体创制的丰硕成果,是世代茶人矢志不渝的长期耕作的结果,当然也涌现出一些杰出的代表人物。

太平猴魁的历史考证

百年前的情况早已进入历史档案,事物发展是有其内在原因,要想为百年之前的那段猴魁茶史正本清源,必须将太平茶史的镜头再往前推移。追溯其源头又在哪里呢?为捋清太平茶业的发展脉络,作者苦苦搜寻,却找不到历史资料。有位太平茶史专家实言相告,即使从外地茶学专家学者那里拉来整车的茶业史籍悉心查阅,最终也难找到太平猴魁的只言片语。作者深思, 自己所掌握的仍然是古籍记载中早已熟烂于心的七个字;建茶亭以利行人。至于其他方面,虽有蛛丝马迹,但也是寥寥数语: “及民难于为业,亦勤于为业……无田者以山为业,间植桐漆以资旦夕” , “置茶田以兴公益”。

大名鼎鼎的太平猴魁,决非一日之功,肯定有着波澜起伏的发展道路,当然经历过坎坷曲折的历史过程。难道就没有痕迹?史料记载为何如此之少?于是,作者将目光投向太平茶区历史沿革,试图从中寻找启示。

东晋时期(公元317~420) ,黄山宗茶产生后,禅院僧侣始植茶。

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5) ,种茶已经作为县境山区主业,并以“建茶亭以利行人”作为行善积德之举。

唐大中五年(公元851) ,歙州刺史李敬方在《题汤池》诗中,有“龙讶经冬润,莺疑满谷晚。善烹寒食茗,能变早春图”的诗句,记叙以黄山温泉水煮黄山茶,以及品茗赏茶等饮茶习俗。

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建置太平县。然而,太平县并不太平,县治千余年,动荡很频繁。归纳其变动的规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境域不断调整,先是版图划出设立旌德县,境域缩小;后有石埭、青阳、歙县的部分版图划入,境域逐步扩大;二是归置频繁调整,先属宣州府、宁国府、芜湖道,再属池州府,后又单独设立县级黄山市,最后归属地级黄山市,太平县摇身一变成为黄山区。隶属归置变动达八次之多。

境域和归置的频繁变更,使得太平县的历史难以完整成篇,茶史自然难考。即使是一方之正史的县志,也是少之又少。目前所能接触的太平县志,除明《弘治太平县志》和清《嘉庆太平县志》外,似乎另无他篇,相比于周边县,数量明显偏少。

若想捋清太平茶事之源流,必须另辟蹊径。搜索、查阅太平县三个历史阶段的茶事,果然“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关史籍的记载不绝于目,豁然开朗。

陆羽《茶经·八之出》载: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洞州、苏州又下。这里出现“宣州” ,当时的太平县归属宣州。

尽管《茶经·八之出》对于唐代茶叶产地的记录,实在太简略,但还是记录了属于现今安徽地境的茶叶,如舒州的潜山茶、寿州的霍山黄芽、歙州的婺源山谷茶,甚至提及宣州的丫山茶,尤其可贵的是,开宗明义提到两种太平茶:上睦茶、临睦茶。至于池州茶事的记载更多,其中尤以九华佛茶名扬天下。九华山与太平紧紧相邻,九华有茶无疑透露出太平茶事的信息。再说九华山向来隶属青阳县,青阳有茶,容易旁证毗邻太平茶事。

据1933年李非所撰《青阳风土志》载: “茶种类有龙眼茶、云雾茶、麻尖茶、毛尖茶、旗松茶。用手采摘,置于锅内以火炕干。

山乡所产地,用篓或布袋装好,舟运至县城,再运往大通、南京等地销售。”这样的茶事迹象,尤其是采制和销售,与现在的太平茶毫无二致。至于徽州茶事,史籍记载更是不胜枚举。《茶经·八之出》中,陆羽详细列举中国产茶的州县地名,其中“獻州”就是徽州的前身。歙州既有茶产,与之紧邻且环境相似的太平县当然不会例外。其时,还有《敦煌变文集·茶酒论》云: “茶为酒曰:阿你不闻道,浮梁歙州,万国来求…”敏州茶有如此名望,能与酒者试比高,与之毗邻的太平茶居然无迹无痕,逻辑上也说不过去。

换个角度说,宣州、池州、歙州恰如一个倒置的三角形,分布在太平县的东、西、南三个方位,将太平县紧紧地包围在其中。也就是说,太平县的区位恰恰坐落在宣州、池州、歙州三个产茶繁盛的茶窝之中,何况太平本土的自然地理条件,胜过周边三州府。无茶就怪,有茶才对。

由此,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黄山有茶,至少源于东晋。

提示:请认准猴魁官网,快速购买>>

小谢手机和微信:13955960961(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送野生猴魁试吃装)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请致电:139-5596-0961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