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猴魁 > 太平猴魁百科 > 太平猴魁历史 >

黄山茶的起源与太平茶史的关系(精)

远古洪荒,神衣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此后,炎黄子孙离不开茶。东晋年间,黄山宗茶飘香于禅院。天宝时期,种茶已成县境山农主业。唐大中五年,歙州刺史李敬方诗赞黄山饮茶习俗。

大唐盛世,陆羽著《茶经》 ,开宗明义,条分缕析,写不尽茶中之味。明朝中叶,大方识黄山草青,破团茶、饼茶之习,开绿茶散炒之风。乾隆当朝,六下江南,品饮绿茶,大发“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之慨。光绪二十六年,黄山茶农创制魁尖,声誉大振,劲吹太平绿茶之雄风。民国元年, “太平猴魁”成名,于南洋劝业会一鸣惊人,获优质奖。民国四年,太平猴魁远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炮打响,荣获一等金质奖章。民国五年,江苏“陈赛会”隆重举办,太平猴魁再次夺魁。民国期间,猴魁享誉海内外,争金夺银,名声大噪。解放初年,屡铸辉煌,雄居“中国十大名茶”之列。改革开放,太平猴魁,闯荡世界,成为我泱泱中华之国礼茶。乙未之年,再度进军米兰世博,重振太平猴魁百年雄风。

茫茫宇宙之中有个神奇般的地球,在地球5.1亿平方公里的表面积中,百分之七十一为水面,百分之二十九为陆地。综观地球海陆120万个种类的植物,茶树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特殊的物种,它具有饮食、、药用、保健、观赏、净化空气等诸多妙用。历来的专家与学者们对茶树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要远离病菌病毒,就得多亲近茶树。

茶树,属山茶科山茶属,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一般为灌木,在热带地区也有高大的乔木型茶树,茶农们扛着梯子上山采茶,甚至将茶树砍倒采摘。栽培茶树往往通过修剪来抑制纵向生长,使茶树高度控制在一米左右。茶树的叶子呈椭圆形,边缘有锯齿,叶间开五瓣白花,果实扁圆,呈三角形,果实开裂后露出种子。春秋季节可采茶树的嫩叶制茶,种子可以榨油,茶树材质细密,其木可用于雕刻。茶树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0℃以上时开始萌芽,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喜光耐阴,适宜在漫射光下生育;一生分为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和衰老期,树龄可达一两百年,但经济年龄一般为四五十年。

中国是产茶大国,对于中国茶树品种主要性状和特性的研究,并兼顾现行品种分类的习惯,可将茶树品种按树型外观、叶片大小和发芽迟早三个主要性状,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灌木型三个分类等级,作为茶树品种分类系统。这种分类性状为树型,主要以自然生长的植株高度和分枝习性而定。黄山地区的茶树属于灌木型,亦属茶树的进化类型。植株低矮,无明显主干,从植株基部分枝,分枝密,叶片较小,叶片长度变异范围大,叶片栅栏组织为两三层。

关于茶树的地域起源,世界茶学专家一直争论不休。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不仅能确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且已经明确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皖南黄山地区也是重要原产地。但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认识再认识的过程。

法国《历史》月刊曾披露英国一个秘密:在伦敦古尔斯东大街9号楼的墙上有一块蓝色的牌子,牌子上面镌刻着这样的字句: “植物学家福均1880年逝世于此。在这个百分之七十的居民都养成了每天下午喝一杯茶习惯的国家里,很少有人知道这下午茶就与此人有关。福均曾在19世纪中叶去过中国。在中国人鼻子底下窃走了中国的茶叶机密。”由此可见中国茶在法兰西民众心目中的地位。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土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发现有野生茶树后,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开始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从此以后,在国际茶学界开展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

多数学者认为茶树原产地在中国。1935年,印度茶业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科学调查团,对印度沙地耶发现的野生茶树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之后,植物学家瓦里茨博士和格里费博士都断定,勃鲁士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传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变种,至于茶树的某些差异,那是野生已久的缘故。1892年美国学者瓦尔茨的《茶的历史及其秘诀》、威尔逊的《中国西南部游记》 : 1893年苏联学者勃列雪尼德的《植物科学入法国学者金奈尔的植物自然分类》 : 1960年苏联学者杰姆哈捷的《论野生茶树的进化因素》 ,以及近年来日本学者志村桥、桥本实等人的有关研究报告中,都认为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日本的志村桥和桥本实,他们结合多年茶树育种研究工作,通过对茶树细胞染色体的比较,指出中国种茶树和印度种茶树染色体数目都是相同的,表明在细胞遗传学上两者并无差异。桥本实还进一步对茶树外部形态作了分析和比较。为此,他对中国东南部台湾、海南到泰国、缅甸和印度阿萨姆茶树的形态作了分析比较: 1980年后,又三次到中国的云南、广西、四川、湖南、皖南等产茶区作调查研究,发现印度那卡型茶和野生于台湾山岳地带的中国台湾茶,以及缅甸的掸部种茶,形态上全部相似,并不存在区别中国种茶树与印度种茶树的界限。所以,最后结论是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的云南、四川一带。

1961年,在云南勐海大黑山原始森林中发现一株巨大的茶树,树高32. 12米、直径1.03米、树龄长达1000年,成为世界现存最大的茶树,被誉为“茶树王”。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最懂得饮茶的民族。史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距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据史志记载,那时太平山民把种茶作为一种主业: “太民难于为业,亦勤于为衣……无田者以山为业,间植桐凑、植茶以资旦……”

据说,茶叶的种籽是神农发现的。相传神农日尝百草,把食物传授给人间,但他却经常尝到毒草。自从得到茶叶之后,只要一嚼茶叶便可立刻解毒,所以他宠爱茶叶。时至上古“老三代”的周王朝,成为宫廷里的秘用饮品;到了汉代也只在后宫茶园里采摘,而且产量极少;在民间只有显贵们的领地里进行少量栽培,茶叶极为稀罕。日本大众文学泰斗、历史小说大师吉川英治先生撰写的《三国》 ,描写了一个与茶叶有关的经典故事。蜀汉皇帝刘备,当年居住山东涿县楼桑村与母亲相依为命,可他是个大孝子,依靠编草席打帘子攒了两年的积蓄,来到黄河渡口等候京城洛阳的商船,想买点茶叶孝敬家母。

两个手持兵器的官差怀疑他是黄巾乱党,就盘问他在黄河渡口想干什么?刘备解释说:我是想买点茶叶才等候洛阳商船的。根本不知道茶滋味的官差反问道:茶叶是给即将濒死病人喝的妙药,或是达官贵人享用的奢侈品,你这个小贩也能买得起茶叶?

茶因所嗜者众,风气也渐推展,而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饮料,影响当今社会、经济、文化极深,饮茶的作用依据历史资料,可以化分为五个发展阶段:从上古到春秋主要为祭品;从春秋后期到西汉初期主要为茶食;从西汉初期到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从西汉后期到三国,成为宫廷高贵饮料;从西汉至隋代,逐渐成为普通饮料,至唐宋遂演变成寻常百姓“一日不可无”的开门七件事之一。

中国进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能赢得这张掷地有声的名片,茶也立下汗马功劳。茶是中国的根,中国以茶闻名,早在4700多年以前就发明了茶。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全世界有20多亿人热衷于茶饮。2006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产茶大国。中国茶最辉煌的时候是从唐到清,丝绸之路打通了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大门。清末至民国时期内外交困,战争频发,中国茶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经历统购统销之后,茶产业受到冷落,改革开放的春风又吹绿了中国茶。

《茶经》关于黄山茶的起源记载

中国饮茶的起源,历来人们推断出自巴蜀,而长江中下游则在期后,依次类推,黄山茶则理所当然要退居巴蜀之后了。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又有新论,认为“饮茶文化创自于中国古越人” ,其根据有三:凡古老的茶区均在越族分布的区域: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第一部茶书,唐代陆羽的《茶经》 “八之出”所记载的茶地全属越族区, “七之事”的史实绝大部分也是越族地区的事情,黄山太平恰属吴头楚尾的古越之地,且因伏居深山,而称之为山越。由此类推,黄山早就有了山越茶,饮茶可就在巴蜀之前了。

撇开学术的新论不说,查找史籍,黄山太平茶最早见著于唐代陆羽的《茶经》。相传神农氏发明了茶,但使茶文化系统化、理论化的领军人物还是首推陆羽,他以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做出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 ,奉为“茶仙” ,祀为“茶神”。《茶经》对唐代茶叶产地的记录甚少,然而特别提到两种太平茶,即“上睦茶”、“临睦茶”。的确令中国其它许多名茶眼馋。

众所周知,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的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情态,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开中国茶道的先河。这个著名人物就是唐代陆羽,这部巨作就是《茶经》 。

陆羽《茶经》 :上睦茶、临睦茶,是太平茶文化的历史源泉。

茶之有书,始于我国;我国茶书,始见于唐。《茶经》既出,远近倾摹,嗜者接踵,无不争学事茶。单就这一点,陆羽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确实是“立言不朽”,值得后人大书特书。

《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卷上:一之源,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叙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史;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岭南等八个区域,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茶经》卷下,八之出,仅有900多个字,竟然写道: “太平县生上睦、临睦。”中国茶之多,茶圣不惜笔墨,却以8个字之多写太平茶,几乎占“八之出”总篇幅的百分之九。《茶经》译文写道:太平县生长上睦茶、临睦茶。

太平县,中国历史上曾有五个:山西省两个太平县,四川省达州太平县,浙江省温岭县,安徽省太平县。

山西省历史上曾经先后有过两个太平县。其一是位于现在的晋北大同盆地的大同市西5公里,又称西城,离它不远就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的云冈石窟。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置县,但是这个太平县只存在21年,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后,就改太平县为云中县。属北朔州。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因避讳(隋文帝杨坚之父名忠)改云中县为云内县。唐永淳元年(682年)云内县为东突厥默啜所破,县废,移百姓于朔州。

其二是山西省另一个太平县,其范围包括临汾盆地南部、汾河中下游的襄汾县境内。春秋时晋国大夫贫笃的封邑,公元前621年晋文公重耳之子晋襄公死后葬于此,故称此地为裹陵。汾城,顾名思义就是汾河岸边的城邑。汾城这个概念早已有之,但和现在的汾城不是一码事。北周为避周文帝字文泰名讳,改为太平县。后来,唐太宗把现在汾城这块地方封给大将尉迟恭,尉迟恭封号鄂国公,这里就称做鄂公堡。尉迟恭比太平县令的名气大得多,于是,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太平县城就从古城移至那里,那里从那时起改名成为太平县。民国三年, 1914年改为汾城县。1954年,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后称襄汾县。汾城县就“降格”成为汾城镇。

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也曾经有一个太平县,即达州太平县,就是现万源市的前身。史载: “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复割东乡太平里置太平县,属达州,清初属變州府。雍正六年(公元1728),复属达州。嘉庆七年(公元1802)太平县升格为厅,直属川东道。清道光一年(公元1822)置城口厅,属绥定府,太平仍置县。”著名作家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中卷第二十三章写道: "闻正月下旬,献忠将人马拉到川、陕交界的太平县(今万源)境内,老营和三千人马驻扎在玛瑙山,各营分驻在周围。这儿是大巴山脉的北麓,山势雄伟,地理险要,而太平县又是从陕南进入川北的一个要道。”可见这个太平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民国三年(公元1914)因与安徽省太平县重名,即借“县东北有万顷池、邻邑之水多源于此”而更名为万源县,199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万源县和白沙工农区,合并建立万源市,成为对外开放的新兴城市。有的地图还在万源地名的旁边印上(太平)的字样。

浙江省温岭市原名太平县,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设县治。民国三年(公元1914)因与山西、安徽、四川等省太平县同名,改称温岭县。

陆羽,出生于公元733年,逝世于公元804年,字鸿渐,汉族,复州竞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一名疾,字季疵,号竞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从时间上推算, 《茶经》问世之际,四川太平县与浙江省太平县还没有诞生,完全可以否定。山西省第一个太平县只存在21年,太平县改为云中县再改为云内县,在陆羽出生的51年前写《茶经》时, “云内县为东突厥默啜所破,县废,移百姓于朔州” 。陆羽著《茶经》时如果是指此地,不可能用“太平县”。山西第二个太平县(襄汾) ,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太平县城就从古城移至那里,那里从那时起改名成为太平县。民国三年, 1914年改为汾城县。山西这个太平县存在1281年,而安徽省太平县设立于唐天宝四年(公元745) ,更名于1984年,县名延续1139年,时间大体相同。

“太平县生上睦、临睦”,前一句写"宣州、獻州”,而下句则是写“临安”。经专家学者认真分析作者写作的方位顺序,这个“太平县”是指安徽太平县。周靖民的《茶经》校注称: "上睦、临睦是太平县二乡名,上睦乡在黄山北部,临睦乡更在其北。”研究《茶经》,再综合考证《茶经》的译文、注释,认定《茶经》中的“太平县”,确指安徽省原太平县,即现在的黄山区。

遥想1200多年前,茶圣陆羽著《茶经》时,就提到太平两种茶名。由此可见古时太平茶的份量。这是太平茶最早最具权威的史料,当然也成为太平茶历史文化的瑰宝。

黄山区,一个区位优势无与伦比之地,在方圆1775平方公里的版图上, 154平方公里的黄山耸立于南、88平方公里的太平湖静卧于北。黄山,大自然的杰作,独领天下奇山的风骚,集名山之长: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雁荡山之巧石,峨眉山之清凉。明代大施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后称赞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并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叹,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而他身边还偎依着个楚楚动人的高山湖泊,名叫太平湖,著名诗人朔望咏赞道:天池无此亲切,太湖无此幽深,漓江无此烟云,富春无此高寒,西子无此胸襟,乾隆无此眼福,江南无此水程。众多名流称赞太平湖为:黄山情侣、江南翡翠、东方日内瓦。

承载着黄山与太平湖的黄山区,地处皖南万山从中,崇山峻岭, 群峰叠峰,其前身名叫太平县。承山水之精华,钟灵毓秀,人俊文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唐天宝四年(公元745)设立太平县,建制沿袭千余年。1984年撤原太平县,设立省辖县级黄山市; 1987年撤省辖县级黄山市,设立地级黄山市时更名为黄山区。悠悠历史留下了新石器遗址、恐龙蛋化石、李太白诗篇等众多文人遗迹,哺育了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著名“闺秀派”作家苏雪林等名人志士,涌现了抗法英雄杜冠英、杰出的外交家崔国因等在中国近代史上光芒四射的时代俊杰。近代是皖南革命斗争的中心之一,周恩来、恽代英、方志敏、叶挺、陈毅、粟裕等很多革命先辈在此转战留驻,成为红色根据地。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水乡,故独宜茶。

采天地之灵气,风淳气瑞、物华天宝。黄山区获得一连串荣誉: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空气和水质常年达到国家一级一类标准,生态环境绝佳。区内分布着太平湖、芙蓉谷、东黄山、九龙瀑、翡翠谷5处4景区,还拥有神仙洞、虎林园、翠微寺等30余处高品位景点,是全省4A景区最多的区县,成为集名山、秀水、茂林、幽谷、奇洞、飞瀑、人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佛教名山九华山、道教胜地齐云山、屯溪老街、花山谜窟、棠樾牌坊群、西递、宏村等高品位的景区,都落入一小时车程的半径内,现已成为安徽黄山、九华山黄金旅游线的集散地。

睁开慧眼打量黄山区这块风水宝地,茶园无处不在,无村不有。

春风催芽,雨露洗尘,百花滋润,万峰孕育,茶是黄山人的产业支柱,生计大宗。自有史以来,黄山人就栽茶、种茶、做茶、业茶,以家族承袭祖业。

高山有茶,通常是棵棵簇簇,小块小块布局,直挂云霄;低坡有茶,通常是因山就势,辗转起伏,绵延数里;平販有茶,通常是随地铺递,漫无边际,绿海如涛;这些茶园近的就在房前屋后,远的却离村庄几十里,它既是黄山茶农的生存之源,又是生活之境,还是生产之本,观光之景,因而也就频频出现在黄山太平浩如烟海的谱牒古籍之中。

南方有嘉木,嘉木生黄山。南方即江南,水做的江南,是西递深幽小巷中泛着潮湿的青石板路,是棠樾高高耸起的牌坊群,是悠悠新安江的摇橹小船,是屯溪老街这道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是太平湖岸边打着油纸伞的美女…江南是众多美丽的影像,在它们之中,仿佛总有一缕轻香萦绕其中,那是淡淡的茶香,那是黄山之水所泡的太平茶香。黄山情侣太平湖,是一首温婉的茶诗。她美丽、富饶、灵动,富有韵味,柿大茶在这地杰人灵之地生根、发芽、滋长。这里作为《茶经》诞生地之一,历代都受到文人墨客与爱茶人的喜爱与推崇,文人的情怀与茶思,体现得淋漓尽致。追溯太平茶的足迹,风采流芳,早已跨越了千百年。

提示:请认准猴魁官网,快速购买>>

小谢手机和微信:13955960961(长按复制加微信免费送野生猴魁试吃装)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请致电:139-5596-0961在线客服